歷史由來:
嘉慶即位初年,決定“詔求直言,廣開言路”。洪亮吉于是上書千言,直陳當朝利弊,直指當朝官員:“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進取之階,以茍且為服官之計”——據《清史稿》?!傲良詾榻袢栈噬?,當法憲皇帝之嚴明,使吏冶肅而民樂生,然后法仁皇帝之寬仁”,直言當今圣上,怒惱嘉慶,獲罪,發配新疆伊犁。
嘉慶五年,北方大旱,春播無法進行,各地百姓、官員、王公貴族、皇子親王紛紛出面求上天降雨,無一能成。不得已,嘉慶親自設壇,祈雨,并且赦免囚犯、開設粥場,依然無雨,嘉慶皇帝心急如焚。
終于在1800年5月26日,嘉慶帝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為洪亮吉平反。嘉慶帝招軍機大臣,擬上諭。
為表示虔誠,嘉慶帝把為洪亮吉的平反上諭親自抄寫,為了不讓眼淚滴到紙上,他咬緊嘴唇,當他寫完最后兩個字:“欽此”時,的最后一劃時,一道閃電劃 破長空,天上電閃雷鳴,一場大雨從天而降!“詔下而雨”——出自《清史》。內容簡介
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在國喪期間誅殺了父皇寵信二十多年的和珅,獲得了他的權力和地位。然而,沒有太上皇乾隆的訓政,與和珅勢力的消亡,嘉慶帝的親政還是不那么順風順水。在經歷了乾隆末年權臣當道、言路堵塞的高壓統治之后,嘉慶帝決定“詔求直言,廣開言路”。但有些官員趁上書之際,直言不遜,把矛頭直接指向嘉慶。嘉慶帝深感不嚴懲不足以消除心中之恨,他決定抓翰林院編修洪亮吉為典型,來個殺一儆百。本期介紹洪亮吉差點斷送性命的原因,在洪亮吉命懸一線時,嘉慶帝又替洪亮吉平反昭雪。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歙縣。
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駢體,與孔廣森并肩,學術長于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本 名:洪亮吉
字 號:字君直 、號北江
所處時代:清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陽湖(今江蘇常州)
出生時間:1746
去世時間:1809
主要作品:卷施閣詩文集、附鮚軒詩集、更生齋詩文集、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
主要成就: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
信 仰:道教
人物簡介
先世祖籍安徽歙縣洪坑
洪亮吉
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為洪亮吉的祖父,入贅于常州趙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女為妻,從此定居常州。洪亮吉生于1746年九月三日(10月17日),卒于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自幼喪父,刻苦讀書,以詞章考據聞名,尤其擅長輿地。與同里黃景仁、孫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多年屢試不中,先后充安徽學政朱筠、陜西巡撫畢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44歲時終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擔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后督貴州學政,任內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史、《通典》、《文選》等方面圖書,提高了貴州學術水平。嘉慶元年(1795)回京供職,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為時所忌,以弟喪辭職回鄉。嘉慶四年(1799)為大學士朱圭起用,參與編修《高宗實錄》。同年,上書《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觸怒嘉慶,下獄并定死罪。后改為流放伊犁。百日之后,即被釋放回籍。從此家居撰述至終。
文學成就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洪亮吉的《北江詩話》,論詩強調“性情”、“氣格”,認為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贊賞杜牧的詩文能于韓、柳、元、白四家之外“別成一家”的獨創精神;批評沈德潛詩學古人“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卷四);非議翁方綱詩“如博士解經,苦無心得”(同前卷一)。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評論古代及當時詩人,亦多精到語。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詩特多,有不少佳構。謫戍伊犁期間寫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頭臺雪益甚》、《伊犁記事詩四十二首》等,寫塞外風光,尤具特色。詩筆于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袁枚《卷施閣文乙集序》),如《出關與畢侍郎箋》、《游天臺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時人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曾評點當代詩壇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漢相擬,將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魯智深”:“好個莽和尚,忽現菩薩相。六十二斤鐵禪杖?!焙榱良小毒硎╅w詩文集》、《附鮚軒詩集》、《更生齋詩文集》、《漢魏音》、《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
流放創作
洪亮吉這位著名的清代學者1799年因上書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烈,不避鋒芒,刺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處;“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十年來,以模棱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鉆營為進取之階,以茍且為服官之計,由所遭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缽相承牢結而不可解……士大夫漸不顧廉恥,……”。為此言語,差點丟了腦袋。幸“恩旨從寬,免死,改發伊犁,交將軍保寧嚴加管束?!?br/>這對洪亮吉無異是一次重大的打擊??珊榱良獏s能坦然處之,一笑置之?!鞍肷v蹤未曾閑,五岳游完鬢乍斑。卻出長城萬余里,東西南北盡天山?!薄冻鲫P作》他一路歌風嶺雪,覓史尋蹤,贊西域山水之奇麗,記邊塞風情之異觀。觀察之深,描繪之細,確有輿地學者之眼光,又有詩人才子之文采。也許,他當初寫這些詩時并未曾想到傳世,然而,卻給后人了解西陲風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
對于流放犯,詩是雙刃利劍。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與伊犁將軍,有“不許作詩,不許飲酒”之諭。是以自國門及嘉峪關,凡四匝日,不敢涉筆。及出關后,獨行千里,不見一人,徑天山,涉瀚海,聞見恢奇,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舉筆,然要皆描摹山水,絕不敢及余事也。
看來嘉慶帝相當了解這個才子?!安辉S作詩,不許飲酒”出自皇帝之口,真是意味深長。而創設伊犁流放地的乾隆帝早在20年前就責令伊犁將軍,對遣犯嚴加管束,“倘贍恂情面,任其置產娶妻,則伊等反得晏然安處,與無罪何異?至其遣發日久,不得歸籍,
或妄作詩詞,編選誹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潛行逃走者,一面奏聞,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
次年二月,洪亮吉越過千山萬水,抵達流放都會惠遠。
惠遠,所居之房是有名的鬼屋。前居屋主在“環碧軒”遇鬼,又加上貶謫丟官后心情不舒,終死在自己的失落中。而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卻從未見鬼,實乃超脫于世,不為個人之失落而惱也。他寄情山水,賞花觀魚,飲酒做詩,將伊犁所見所聞詳錄于日記詩文中,這決不是一時游戲之作,而是繼續他一生所從事的著述之業,以傳世人。
他寫伊犁山水:“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云外飄。一道驚流直如箭,東西二十七飛橋?!?br/>他吟伊犁風雨:“畢竟誰驅澗底龍,高低行雨忽無蹤。危崖飛起千年石,壓到南山合抱松?!?br/>他詠伊犁街巷:“日日沖泥掃落苔,一條春巷八門開。外臺自有蕭閑法,攜具方家說餅來?!?br/>他贊伊犁花果:“古廟東西辟廣場,雪消齊露粉紅墻。風光谷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br/>洪亮吉歌詠過的天山風光
縱觀洪亮吉的伊犁雜詩,決不僅僅是應酬抒懷之作,而是有意識地用詩的形式記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風土民情。這是跟他后來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話》一脈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記》對他來伊途中所見之物作了詳細的記載,而《天山客話》則詳細記載了伊犁的山川、物產、風貌等。這些都為后來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地學者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缎陆畧D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條述。后世史地學者對洪亮吉評價甚高。
洪亮吉戍伊百日之后,即被“皇恩大赦”。當他離開惠遠城時,“下馬步出城,百步屢駐腳?!伴L刀短后衣,未忍即拋卻?!彼麨槭涠鴣?,卻滿載西域奇珍而歸,在自己生命價值的天平上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文學成就/洪亮吉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洪亮吉的《北江詩話》,論詩強調“性情”、“氣格”,認為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贊賞杜牧的詩文能于韓、柳、元、白四家之外"別成一家"的獨創精神;批評沈德潛詩學古人,“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卷四);非議翁方綱詩“如博士解經,苦無心得”(同前卷一)。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評論古代及當時詩人,亦多精到語。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越、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詩特多,有不少佳構。謫戍伊犁期間寫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頭臺雪益甚》、《伊犁記事詩四十二首》等,寫塞外風光,尤具特色。詩筆于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袁枚《卷施閣文乙集序》),如《出關與畢侍郎箋》、《游天臺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
著名觀點/洪亮吉
洪亮吉的人口論
兩百年前,清代以治經史文學聞名的洪亮吉曾寫過一篇叫《治平篇》的人口論。在當時人們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尚麻木的時代,他卻敏銳地洞見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在清代前期,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和絕對量都遠遠超過了前代。據估計,順治八年至十八年(公元1651—1661年)人口不過一億左右,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公元1785—1791年)卻猛增至三億。同一時期,耕地雖然有所擴大,但遠遠低于人口的增長,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從原來的五畝多,下降為兩畝多。洪亮吉針對當時人口增長大大超過耕地和一般生活資料增長的情況,首先認為,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保ā吨纹狡罚┰趲资甑揭话俣嗄曛?,人口會增加五倍、十倍、二十倍,田地與房屋僅增加一倍、三倍、五倍,盡管沒有什么科學根據,但他的這一看法,除與五年后馬爾薩斯的人口按等比數列增加、生活資料按等差數列增加的觀點很相類似外,與馬爾薩斯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口規律看成是超社會、超歷史、超地域的自然規律有著根本不同。
洪亮吉紀念館
洪亮吉認為,人口的增長既然遠遠超過了田地與房屋的增長,就不但使得“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余”(《治平篇》),“為農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為商賈者十倍于前而貨不加增”,還產生了“終歲勤動,畢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溝壑之憂”和為非作歹之徒,生“攘奪之患”(《生計篇》)的嚴重情況,這里洪亮吉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固然認識不到造成當時人民貧困和社會動亂不安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的剝削制度,但他既敏銳地看到了人口增長太快、生活資料增長太慢,會影響封建社會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又看到了土地的大肆兼并,對這一矛盾的加劇?!皼r有兼并之家,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占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雨、霜露、冰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治平篇》)比起馬爾薩斯故意掩蓋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是勞動人民失業、貧窮、困苦以及戰爭的根源的真象,又有很大不同。